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1): 195-199.

• • 上一篇    下一篇

体制之内 文学之外——1949至1953年间的丁玲

亚思明   

  • 发布日期:2018-08-21
  • 作者简介:亚思明,本名崔春,1975年生,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100)。

  • Published:2018-08-21

摘要: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但她还有一个身份容易受到忽视, 那便是建国之后曾身居高位, 参与了文艺体制的构建。丁玲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她用激情写作也同样投身革命, 文学和政治的两套意识形态的分裂性和复杂性令她深受其苦, 但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之后, 已经“进入毛文体”的丁玲开始告别她的独立的文学生命。特别是在1949至1953年间, 丁玲作为一名文艺官员获得体制内的身份认同, 她牺牲艺术自我用以构建起来的体制的高墙令文艺界人人自危, 而她本人也最终未能幸免。

关键词: 丁玲, 文艺体制, 意识形态, 体制构建, 文艺报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李陀:《丁玲不简单》,李陀编选:《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150、157页.
〔2〕《丁玲全集》第6 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3〕〔15〕《丁玲文集》第5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09、319页.
〔4〕《丁玲全集》第12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47页.
〔5〕〔6〕〔7〕〔11〕〔13〕〔17〕〔18〕《丁玲全集》第7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0、161、120、189、302、271、272页.
〔8〕《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文艺干部整风学习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63页.
〔9〕《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改造思想?》,《光明日报》1951年12月5日.
〔10〕丁玲著,陈明编:《丁玲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02页.
〔12〕李辉、应红:《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14〕秦林芳:《丁玲的最后37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16〕 邢小群:《关于丁玲——张凤珠访谈录》,《文史精华》2001年第7期.
〔19〕邢小群:《丁玲挨整之谜考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2辑.
〔20〕邢小群:《我眼中的丁玲与陈企霞——徐光耀访谈》,《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10期.
〔21〕〔22〕〔24〕王增如、李向东编:《丁玲年谱》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1-282、274、278页.
〔23〕邢小群:《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25〕托·欧·体姆:《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26〕特雷·伊格尔顿:《英国文学的兴起》,《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27〕丁玲:《文艺界对王实味应有的态度及反省》、《丁玲集外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35、137页.
[1]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2]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3]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4]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5]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6]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7]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8]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9]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10]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11]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12] 周景雷. 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7-171.
[13] 张荣翼.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156.
[14] 何锡章.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54-56.
[15] 张利群. 中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情结与焦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48-15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3] 张勇.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碎片化与体系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86 -93 .
[4] 曾业英. 蔡锷一篇鲜为人知的轶文及其价值——《〈中华民国宪法史案〉总序》作者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47 -154 .
[5] 桓晓虹. 《文心雕龙》“申写郁滞”“吐纳文艺”论解——兼以古医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99 -206 .
[6]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7] 李昕揆. “文变系乎媒介”:互联网与新世纪的文艺思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24 -29 .
[8] 杨瑛. 专属经济区制度与军事活动的法律剖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18 -124 .
[9]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10] 王开玺. 近代中国“王爷外交”四重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70 -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