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取得丰硕成果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在新世纪却日渐沉寂。原因在于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在新世纪面临多重困境:一、历史形成的工业题材特征与泛工业化时代的矛盾;二、工业生产的统一性与文学表现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三、以工业为主体的文学传统与以人为中心的文学内质之间的矛盾;四、主流精英意识与大众审美趣味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为工业写作设置了两难的困境,致使此类文学创作举步维艰。
中图分类号:
〔1〕〔12〕林建法、傅汝新等:《工业大省的工业题材文学为何贫弱?》,《艺术广角》2009年第3期.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5-76页. 〔3〕雷达:《“工业题材”创作随想》,《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5期. 〔4〕巫晓燕:《泛工业化写作——对现代化进程与当下文学创作的描述》,《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2期. 〔5〕蒋子龙、田永元:《对话工业题材文学创作》,《鸭绿江》2009年第6期. 〔6〕高楠:《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阐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7〕卢卡契:《历史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97、99页. 〔8〕李铁:《一掠而过的风景》,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7页. 〔11〕蒋子龙:《新支点:泛工业题材时代——“新支点长篇小说丛书”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13〕贺绍俊:《工业题材的视域和主体性问题》,《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6期. |
[1] |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
[2] | 刘巍. “工业题材”的命名规定、时代取向与话语魂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9-2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