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代是青花瓷崛起的时期,漳州窑青花瓷则是晚明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至迟在16世纪70年代开始至17世纪上半叶约100年间,漳州窑青花瓷特别是克拉克瓷经由海上丝绸——瓷银之路远播海外,蜚声世界。从仿制景德镇瓷器的装饰到自主接受海外定制,漳州青花瓷的迅速崛起,不仅得益于其独特的人文、地理、交通运输条件,更与隆庆初漳州月港开海后环太平洋“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地区与欧洲地区外销瓷器需求量激增密切关联,而以大量流入白银为基础开启的中国本土白银货币化进程以赋役折银——征银形式席卷全国,又为福建特别是漳州地区农业经济向生产外销瓷器转轨提供了外在条件。可以说,晚明漳州外销青花瓷的崛起是晚明中国海外贸易模式转变、中国海外贸易爆发式发展的典型例证。17世纪后半叶,月港因清朝海禁政策走向衰落,产供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漳州青花瓷也随之逐渐销声匿迹。
中图分类号:
〔1〕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田坑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第1期。 〔2〕〔6〕〔7〕〔12〕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1、131、153-154、132页。 〔3〕焦竑:《国朝献征录》卷99《广东布政司左布政使赠光禄卿谥恭愍陈公选传》,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第4376页。 〔4〕桂萼:《广东图序》,《明经世文编》卷182《桂文襄公奏议》4,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册,第1865页。 〔5〕崇祯《海澄县志》卷15《风俗》,崇祯刻本。 〔8〕张燮:《东西洋考》卷1至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08页。 〔9〕〔10〕张燮:《东西洋考》卷6《外纪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5-130、130页。 〔11〕William Lytle Schurz,The Manila Galleon,New York,1959,p.32. 〔13〕万历《漳州府志》卷1《物产·货部》,彭泽:《明代方志选》(三),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第28页。 〔14〕〔23〕康熙《平和县志》卷10《风土·物产》,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7年,第199、199页。 〔15〕T.Volker,Porcelain and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Leiden,E.J.Brill,1954,p.22. 〔16〕陈志亮:《陶瓷文物保存修复》(上),《广东档案》2009年第5期。 〔17〕姚澄清、孙敬民、姚连红:《试谈广昌纪年墓出土的青花瓷盘》,《江西文物》1990年第2期。 〔18〕Maura Rinaldi,Kraak porcelain-a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trade,London,1989,p.61. 〔19〕John Carswell,Blue and White: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2000,p.129. 〔20〕〔31〕吴绵吉等主编:《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3-135、135页。 〔21〕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澳1号水下考古2010年度工作报告》,2010年10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汕头“南澳1号”水下考古2011年度工作报告》,2011年9月。 〔22〕Pedro Dias,Portuguese Heraldry in Ming Chinese Porcelain,VOC Antiguidades,LDA,Porto,2011,pp.42-43. 〔24〕费尔南·布罗代尔:《15 至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第192页。 〔25〕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卷5,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上册,第195页。 〔26〕〔27〕〔28〕万历《漳州府志》卷28《平和县·土贡》,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第585、585-586、587页。 〔29〕康熙《平和县志》卷6《赋役》,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7年,第95页。 〔30〕傅衣凌:《我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姜守鹏:《明清社会经济结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24页。 〔32〕康熙《平和县志》卷首《明宫詹黄道周序》,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光绪重刊本,1967年,第13页。 |
[1] | 庄友刚. 全球化与区域化:当代城市发展的二重趋势与内在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3-19. |
[2] |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41. |
[3] | 庞乃明. 欧洲势力东渐与晚明学术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45-153. |
[4] | 宋全成. 论中国投资移民的积极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38-44. |
[5] | . 实践参与、文化圆融、生存规范与法度的主体性自觉——“后全球化时代”①中国价值观念之公共性新规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37-41. |
[6] | . 跨国公司全球化治理模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32-136. |
[7] | 李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与机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41-146. |
[8] | 陈宝良. 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与新典范的重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63-173. |
[9] | 庞乃明. 试论晚明外交中的“佛郎机情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79-186. |
[10] | 刘晓东. “弃儒从商”与“以文营商”——晚明士人生计模式的转换及其评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37-141. |
[11] | 佟晓梅. 国家安全视阈下中国外语教育政策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222-224. |
[12] | 潘晓珍. 论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公民的世界公民权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67-71. |
[13] | 姜涛. 主体意识的迷津:对西方法学主义的文化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95-98. |
[14] | 刘慧.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79-82. |
[15] | 倪娜. 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困境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3-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