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了应对严重的国难危机,蒋介石其建国理念发生深刻的转变,由军事领域转向国家的政权建设,从注重通过军事手段来消灭政治对手,转向组织、干部和教育等政治建设方面的抗衡。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与以胡汉民为政治领袖、两广地方实力派为武力依托的西南之间的关系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西南问题”是1930年代中央政府在推行统一化政策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也是对蒋的和平统一政策的最大考验。蒋在确立“对内以政治建设为目的”的基本政策的同时,决定对以陈济棠为首的西南地方实力派采取联络、妥协的政策。1933年热河形势岌岌可危之际,蒋不得不对西南放手,开始探索双方“分工合作”之道,提出由西南方面负责“剿共”,中央则专责华北方面的“御侮”。蒋借合作“剿共”之机,积极拉拢广东地方实力派陈济棠,成功遏制了塘沽协定签订前后西南内部元老派准备积极联合北方的冯玉祥发动军事倒蒋的预谋。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2册,1929年4月9、10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10-611页。 〔2〕金以林:《关键的一年》,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77页。 〔3〕《蒋介石日记》,1932年4月1日、7日。 〔4〕《蒋介石日记》,1932年2月17日、21日。 〔5〕《蒋介石日记》,1932年4月16日。 〔6〕《蒋介石日记》,1932年4月19日、21日、22日。 〔7〕《蒋介石日记》,1932年3月20日。 〔8〕《蒋介石日记》,1932年5月11日、5月14日、5月17日、5月19日、5月24日、5月25日、6月17日、6月18日、6月19日、6月21日、8月5日、8月9日、10月12日、10月21日、12月2日、12月8日。 〔9〕《蒋介石日记》,1932年8月4日。 〔10〕《蒋介石日记》,1932年6月17日。 〔11〕《蒋介石日记》,1932年7月25日、27日。 〔12〕《蒋介石日记》,1932年7月19日、27日、28日、29日。 〔13〕《蒋介石日记》,1932年8月4日、5日。 〔14〕《蒋介石日记》,1932年10月19日、21日、24日、25日。 〔15〕《广州潘宜之致太原阎锡山函》,1932年1月8日,《阎锡山档案·各方往来电文》第60卷,台北“国史馆”藏。 〔16〕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1932年1月9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20页。 〔17〕《粤三机关隶属中央》,《天津益世报》1932年1月20日,第1版。 〔18〕《蒋介石日记》,1932年1月22日。 〔19〕《蒋介石致熊式辉电》,1932年1月31日,《蒋中正总统档案·特交文卷·亲批文件》第23册,第1586号,台北“国史馆”藏。 〔20〕周美华编注:《事略稿本》第13册,1932年3月19日,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56页。 〔21〕《杨永泰致蒋介石电》,1932年3月28日,《蒋中正总统档案·特交档案·粤桂政潮》第32卷,台北“国史馆”藏。 〔22〕《蒋介石日记》,1932年4月10日、16日。 〔23〕吴淑凤编注:《事略稿本》第14册,1932年4月15日,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84页。 〔24〕《胡萧陈在港会商,粤桂对中央态度》,《北平晨报》1932年5月8日,第3版。 〔25〕《罗伟疆报告》,1932年6月25日,《蒋中正总统档案·特交文卷·亲批文件》第23册,1866号,台北“国史馆”藏。 〔26〕《蒋介石日记》,1932年8月11日。 〔27〕王正华编注:《事略稿本》第16册,1932年9月16日,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24-425页。 〔28〕《胡汉民致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电稿》,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第24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0页。 〔29〕《吴铁城致蒋介石电》,1933年1月16日,《蒋中正总统档案·特交档案·粤桂政潮》第32卷,台北“国史馆”藏。 〔30〕《陈立夫抄呈蒋介石罗伟疆元电》,1933年1月18日,《蒋中正总统档案·特交档案·粤桂政潮》第32卷,台北“国史馆”藏。 〔31〕高明芳编注:《事略稿本》第18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140-141页。 〔32〕《蒋介石日记》,1933年1月29日。 〔33〕《陈融手迹》,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1册第35卷《附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4-505页。 〔34〕《西南七省实行团结,筹对外决策》,《北平晨报》1933年1月25日,第8版。 〔35〕《邹鲁致胡汉民函》,1933年2月1日,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1册第35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2页。 〔36〕高明芳编注:《事略稿本》第18册,1933年2月2日,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57-260页。 〔37〕高明芳编注:《事略稿本》第18册,1933年2月4日,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92-293页。 〔38〕《蒋介石日记》,1933年2月4日、7日。 〔39〕《蒋介石日记》,1933年3月4日。 〔40〕《蒋介石日记》,1932年3月14日。 〔41〕《胡汉民致刘显丞电稿》,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第25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4页。 〔42〕《胡汉民致阎锡山函稿》,1933年4月3日,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9册第27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1-412页。 〔43〕《胡汉民致唐绍仪、萧佛成、邓泽如、陈济棠、李宗仁、邹鲁电稿》、《胡汉民致何世桢、柏文蔚电稿》,1933年4月9日,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第24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5-476页。 〔44〕《蒋介石日记》,1933年3月26、28日。 〔45〕高明芳编注:《事略稿本》第19册,1933年4月15日,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426-427页。 〔46〕高明芳编注:《事略稿本》第19册,1933年4月21日,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452-455页。 〔47〕高明芳编注:《事略稿本》第19册,1933年4月27日,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608-609页。 〔48〕高明芳编注:《事略稿本》第19册,1933年4月28日,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611-612页。 〔49〕高明芳编注:《事略稿本》第19册,1933年4月30日,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622-623页。 〔50〕王正华编注:《事略稿本》第20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330-332页。 〔51〕《蒋介石日记》,1933年6月4日、9日。 〔52〕《吴铁城致汪精卫电》,1933年6月18日,《吴铁城关于西南政局及实力派倒蒋活动密电选》,《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53〕《胡汉民致白崇禧电》,1933年8月30日,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9册第28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3页。 〔54〕〔55〕《陈融致胡汉民函》,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0册第30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0-411、403-404页。 〔56〕〔62〕〔64〕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81-382、397、405-407页。 〔57〕《闽局之演变》,《北平晨报》1933年11月23日,第2版。 〔58〕《广州陈济棠致南京汪兆铭、孔祥熙马电》,《阎锡山档案·各方往来电文》第65卷,台北“国史馆”藏。 〔59〕《西南执行部通电本原有立场决不苟同闽变》,《广州民国日报》1933年11月23日,第1张第4版。 〔60〕《邹萧两委员谈话》,《广州民国日报》1933年11月28日,第1张第4版。 〔61〕《蒋介石日记》,1933年11月20日。 〔63〕《蒋介石致孔祥熙电》,1933年12月30日,《蒋中正总统档案·蒋总统筹笔》第48册,第7473号,台北“国史馆”藏。 〔65〕《蒋介石日记》,1934年1月14日。 〔66〕《蒋中正图粤阴谋渐暴露,置外患紧张于不顾惟急于赴闽》,《香港中兴报》1934年2月6日。 〔67〕周美华编注:《事略稿本》第24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388-391页。 〔68〕《蒋介石日记》,1934年7月6日、10日、30日。 〔69〕《蒋介石日记》,1936年11月10日。 |
[1] | 李在全.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争取溥仪考实[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69-176. |
[2] | 陈海懿.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团代表选定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77-186. |
[3] | 韩 戍. 从合作走向对抗:九一八事变后的上海学生团体与国民党党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87-196. |
[4] | 袁成亮. 试论南次郎与九一八事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156-1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