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0年代,随着党势的扩张,国民党为了践行其以党治国的要旨及对民众进行严格的意识形态熏陶,开始宣传和推行党化教育,却遭到了宣扬教育独立、反对党化教育的青年党的坚决反对。但若仔细推求青年党和国民党的一些言论主张,可见双方的分歧点并非在于是否进行党化教育,而是实行哪种形式的党化教育。在双方的论辩中,两者间党争实际上在背后起着支配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
〔1〕〔32〕张太原:《孙中山与党化教育》,《史学月刊》2007年2期。 〔2〕〔12〕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5期。 〔3〕 《教育救国之先声》,《申报》,1926年3月22日,第3版。 〔4〕 孙中山:《民生主义育乐的两篇补述》,秦孝仪主编:《国父全集》(第一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9年,第202页。 〔5〕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94年,第266页。 〔6〕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五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编委会编印,1954年,第4页。 〔7〕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八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编委会编印,1955年,第15页。 〔8〕《总理对垦亲大会的训词》,邓泽如:《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上海:正中书局,1948年,第411页。 〔9〕〔29〕〔3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2、346、90页。 〔10〕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编委会编印,1984年,第247-248页。 〔11〕〔13〕〔37〕王克仁:《党化教育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序言第1-2,74、88、106,33页。 〔14〕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 〔15〕《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对时局宣言》,《醒狮》1927年7月23日,第141号。 〔16〕《国家主义运动史》,方庆秋主编:《中国青年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65页。 〔17〕曾琦:《共产党扑灭国家主义之策略》,沈云龙编:《曾慕韩(琦)先生遗著》,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第87页。 〔18〕余家菊:《教育建国论发微》,少年中国学会编:《国家主义论文集》(第一辑),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第112页。 〔19〕《中国青年党政策大纲》,《民生周报》1932年第23期。 〔20〕《风气运涌之国家主义团体:(四)国家教育协会缘起》,《醒狮》1925年7月18日,第41号。 〔21〕陈启天:《国家主义的教育要义》,《中华教育界》1925年7月,第15卷1期。 〔22〕邹鲁:《告孚木》,《醒狮》1925年11月28日,第60号。 〔23〕易君:《党化教育与专制教育》,《醒狮》1926年8月29日,第98号。 〔24〕陈启天:《党化教育就是破坏国家教育就是摧残民权》,《醒狮》1926年10月29日,第108号。 〔25〕英仇:《反对党化教育的三大论据》,《醒狮》1926年12月11日,第114号。 〔26〕《教育界还能忍受宰割吗?》,《醒狮》1926年12月18日,第115号。 〔27〕陈正茂编:《曾琦先生年谱》,台北:“国史馆”,1996年,第108-109页。 〔28〕方庆秋主编:《中国青年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66页。 〔30〕〔38〕徐蔚南:《党化教育》,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27年,第10-15、17页。 〔33〕邹鲁:《国民党治下的教育经费问题》,《邹鲁文存》第5集,上海:北华书局,1930年,第70页。 〔34〕郑振文:《欲救今日之中国唯有实行国家主义》,《醒狮》1925年10月3日,第52号。 〔35〕陈启天:《中国教育政策下篇:(二)统一教育权政策》《醒狮》,1926年11月6日,第109期。 〔36〕沉之:《主义与教育》,《醒狮》1926年2月22日,第71号。 〔39〕陈启天:《寄园回忆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50页。 〔40〕〔41〕余家菊:《回忆录》,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51、51页。 |
[1] | 张皓. 无奈与无力:国民党政府对"七·八事件"的评估和处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45-151. |
[2] | 夏莹. 康德问题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域的源起——基于卢卡奇的“资产阶级二律背反”的一种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3-20. |
[3] | 刘平,孙昉. 逊清小朝廷与故宫学的萌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48-154. |
[4] | 王铁军.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简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63-166. |
[5] | . 20世纪上半期国内外有关松花江流域森林资源的调查及考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39-147. |
[6] | 陈橹. 1941—1945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努力的历史透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51-155. |
[7] | 周鼎. 梁漱溟与刘咸火斤: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中心与边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56-159. |
[8] | 李孝纯. 论中国的抗战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38-140. |
[9] | 关亚新, 张志坤. 中国收养、送返日本在华遗孤问题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1-144. |
[10] | 张万杰. 刘澜波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45-149. |
[11] | 侯德泉侯晚梅. 民国时期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选择与实践行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30-137. |
[12] | 吴九占. 论苏联、共产国际对北伐态度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38-143. |
[13] | 张伟. 论杨虎城与中共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44-147. |
[14] | 郑全红. 论民国时期女子的财产继承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23-128. |
[15] | 胡明. "五四"后期陈独秀的思想立场与哲学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08-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