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萨特存在哲学以个人自由为核心,并以此推演独特的文学理论、文类思想。文学是对现实“处境”的浓缩与升华,文学比现实更具召唤自由的力量;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审美属性是萨特自由哲学的典型缩影;作家、作品、读者三者关系是对萨特自由哲学中我与他人关系的绝妙演绎。文类思想作为其自由哲学的附着物,不仅体现为自由哲学的提倡吁求“自由剧”“处境剧”等新型文类的诞生,也体现为以自由为标准,文类规则被视为对作家和读者自由的戕害而被划归文学异化的范畴,文类等级只有好与坏之分。反对以突出文类规则的作品局部观代替文学作品有机构成的意义整体性,则是对创作主体自由性、自觉性的间接张扬。此种特征亦与柏拉图、康德等哲人的文类思想存在模式如出一辙,差异在于,读者(他人)这一极支撑起了萨特存在哲学、文学理论及文类思想的精神之塔。
中图分类号:
〔1〕〔2〕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3〕〔5〕李瑜青、凡人:《萨特哲学论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24、180-182页。 〔4〕〔18〕〔23〕〔39〕〔53〕〔55〕〔58〕沈志明、艾珉:《萨特文集》(7),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48、455、381、454-455、336-337、366、375页。 〔6〕〔7〕〔8〕〔9〕〔10〕〔11〕〔13〕〔15〕〔16〕让-保尔·萨特:《存在与虚无》,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93、27、296、299-326、325-327、298、709、670-672、354页。 〔12〕〔17〕〔21〕〔22〕〔24〕〔25〕〔27〕〔28〕〔29〕〔30〕〔31〕〔33〕〔34〕〔41〕〔42〕〔44〕〔45〕〔46〕〔47〕〔48〕〔50〕〔51〕〔52〕〔54〕〔56〕〔59〕〔60〕让-保尔·萨特:《萨特读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648、412、566、563、547、546-547、545-546、547-549、550、548、552、552-555、556、543-544、620、574、580、586、593-594、598-608、533、524-529、524、536-620、547、562、561-562页。 〔14〕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19〕西里奈利:《20世纪的两位知识分子:萨特与阿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42页。 〔20〕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八卷,修订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28页。 〔26〕〔32〕〔37〕〔38〕〔49〕让-保罗·萨特:《萨特文学论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80、260、447、487、292-293页。 〔35〕柳鸣九:《自我选择至上——柳鸣九谈萨特》,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211-258页。 〔36〕洛朗·加涅宾:《认识萨特》,顾嘉琛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32页。 〔40〕〔57〕韦德·巴斯金:《萨特论艺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59、70页。 〔43〕今道友信等:《存在主义美学》,崔相录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61〕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作者序言”,第11页 |
[1] |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
[2] |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
[3] |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
[4] |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
[5] |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
[6] |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
[7] |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
[8] | 袁立国. 生产方式的正义:马克思正义论的存在论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3-38. |
[9] | 赵儒煜,阎国来. 产业脆弱性对欧债危机的作用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00-108. |
[10] | 祁志祥. 明代曲学中的本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1-177. |
[11] |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
[12] |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
[13] | .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8-187. |
[14] |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
[15] | 刘巍. “工业题材”的命名规定、时代取向与话语魂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9-2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