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0 ›› Issue (1): 111-120.

• 中国思想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礼崩乐坏”新论——兼论中华礼乐传统的连续性

杨华   

  • 出版日期:2020-02-29 发布日期:2020-10-21
  • 作者简介:杨华,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43007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21)

  • Online:2020-02-29 Published:2020-10-21

摘要: “礼崩乐坏”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话语,春秋战国之际是历代公认的礼崩乐坏时期。但是,历史上很多时期都曾出现过所谓的礼崩乐坏现象,尤其是王朝末年、动乱时期,礼乐坏废、道德陷溺便无可避免,时人或后朝的士大夫常常发出礼崩乐坏的感叹和批评。不仅居于中原的华夏—汉族如此,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士大夫也经常以三代礼乐继承者自居,感叹和批评后世的礼崩乐坏。历代感叹和批评所反映的文化心理,正是对中国礼乐传统的认同和对礼乐文脉连续性的维护,反映了统治者和士大夫想要振衰起弊、重建礼乐的决心和努力。由此,客观上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礼乐制度的多次重建和传承不辍。礼的内涵,分为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次。形而下的部分或许因时因人而变化,于是出现所谓礼崩乐坏现象;而形而上的部分即礼义却相对稳定,这正是中华礼乐文脉得以重建和传承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 礼仪文化, 礼崩乐坏, 制礼作乐, 僭礼越规

中图分类号: 

  • K23

〔1〕〔唐〕杜佑:《通典》卷31《职官十三·历代王侯封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53页.
〔2〕〔唐〕杜佑:《通典》卷19《职官一·历代官制·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67页.
〔3〕〔唐〕杜佑:《通典》卷77《礼三十七·军礼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100页.
〔4〕〔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秦克成点校:《日知录集释》卷13《周末风俗》,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467-468页.
〔5〕〔东汉〕班固:《汉书》卷56《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499页.
〔6〕〔12〕〔唐〕杜佑:《通典》卷57《礼十七·沿革十七·嘉礼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01、1602页.
〔7〕〔清〕皮锡瑞著,吴仰湘点校:《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243页.
〔8〕〔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5页.
〔9〕〔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21《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15页.
〔10〕〔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7《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36-1937页.
〔1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5页.
〔13〕〔1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97《祭祀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166、3166页.
〔14〕〔53〕〔东汉〕班固:《汉书》卷22《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029、1030页.
〔15〕〔唐〕魏征等:《隋书》卷32《经籍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5页.
〔16〕〔北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始定时荐告庙文》,《张载集·文集佚存》,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5页.
〔17〕〔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5《秦隋之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73页.
〔18〕〔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本纪》、卷36《楚元王传·刘歆》,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71、1969页.
〔20〕〔东晋〕袁宏:《后汉纪·孝章皇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38页.
〔21〕〔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0《三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5页.
〔22〕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16《交际》,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46-447页.
〔23〕〔唐〕房玄龄等:《晋书》卷66《刘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66页.
〔24〕〔唐〕姚思廉:《梁书》卷25《徐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80页.
〔25〕〔五代〕刘昫等:《旧唐书》卷28《音乐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0页.
〔26〕〔59〕〔北魏〕魏收:《魏书》卷109《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32-2833、2830页.
〔27〕〔4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60《梁纪十六》太清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4966、4966页.
〔28〕杨华:《庆氏礼学述论》,《人文论丛》2017年第1期.
〔29〕〔唐〕房玄龄等:《晋书》卷75《范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85页;〔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01《晋纪二十三·孝宗穆皇帝下》升平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186页.
〔30〕〔唐〕魏征等:《隋书》卷14《音乐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45页.
〔31〕〔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54《杂传·李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17页.
〔32〕〔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34《一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69页.
〔33〕〔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12《周本纪·世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5页.
〔34〕〔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16《唐五代废帝家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3页.
〔35〕〔北宋〕司马光:《谨习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1181,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54册,第270页.
〔36〕〔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秦克成点校:《日知录集释》卷6《檀弓》,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211页.
〔37〕〔清〕张永铨:《陪拜文庙议》,《皇朝经世文编》卷55《礼政二·大典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10页.
〔38〕〔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0《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92页.
〔39〕杨华:《楚国礼仪制度研究》(修订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
〔40〕〔清〕董诰等:《全唐文》卷68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7031页上.
〔41〕〔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25《载记第二十五·冯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132页.
〔42〕〔北魏〕魏收:《魏书》卷19上《广平王洛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53页;〔唐〕李延寿:《北史》卷17《广平王洛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5页.
〔43〕〔北魏〕魏收:《魏书》卷108《礼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33-2734页.
〔45〕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17-119页.
〔46〕钱钟书:《管锥篇》第4册《全后魏文卷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86-1490页.
〔47〕〔元〕脱脱等:《辽史》卷49《礼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33-834页.
〔48〕〔元〕脱脱等:《辽史》卷54《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81页.
〔49〕〔元〕脱脱等:《辽史》卷55《仪卫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99页.
〔50〕〔元〕脱脱等:《金史》卷28《礼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92页.
〔51〕〔明〕宋濂等:《元史》卷67《礼乐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663页.
〔52〕〔明〕宋濂等:《元史》卷72《祭祀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779-1780页.
〔54〕〔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本纪》、卷88《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71-172、3593页.
〔5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35《张曹郑列传·曹褒》,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3页.
〔56〕〔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秦克成点校:《日知录集释》卷13《两汉风俗》,长沙:岳麓书院,1994年,第469-470页.
〔57〕〔唐〕姚思廉:《梁书》卷25《徐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81-382页.
〔58〕〔唐〕魏征等:《隋书》卷2《高祖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9-50页.
〔60〕〔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54《冯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11页.
〔6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1《后周纪二》显德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512页.
〔62〕〔清〕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61《礼政一·礼论》,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21页.
〔6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29页.
〔64〕〔东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73页.
〔65〕〔清〕王夫之:《宋论》卷2《太宗六》,《船山全书》第11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61页.
[1] 赵国壮. 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61-174.
[2] 姜生. 指鹿为龙:汉墓鹿蹻葬仪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121-133.
[3] 兰巍,杨昌. 魏晋南北朝宫城“双朝制”新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33-137.
[4] . 北魏宗室阶层授爵略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29-134.
[5] . 从五斗米道、少年、游侠看三张的政治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52-157.
[6] 崔向东. 西汉不同地域豪族与王莽新朝的灭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59-165.
[7] 于逢春. 论“海上文明板块”在中国疆域底定过程中的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78-185.
[8] 薛海波. “剪除凶羯”:高欢起兵讨伐尔朱氏再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86-193.
[9] 赵红梅. 乌桓朝贡东汉王朝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04-208.
[10] 石静. 略论士人心态对两晋史学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51-154.
[11] 陈宝良. 明清易代与江南士大夫家族的衰替[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26-136.
[12] 金悦. 论晋商身股制度创立的经济学动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51-153.
[13] 崔向东, 王金阳. 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172-179.
[14] 朱子彦, 孙祥伟. 三国人口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188-193.
[15] 柏桦. 明清州县狱囚反狱与劫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90-19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